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......

說明: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!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
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。

導讀:在很多時候,人們把自己的出路定的很窄,固定在自己局限的認知中。我身邊有人說考MBA是ta唯一的出路了,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是怎么說的

  在很多時候,人們把自己的出路定的很窄,固定在自己局限的認知中。我身邊有人說考MBA是ta唯一的出路了,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是怎么說的

  從今年的申請形勢來看,要申請到并不容易,特別是在這個快速變化的商業(yè)社會中,商學院的的調整速度超級快。有時候不是你做得不夠好,而是商學院的招生策略做出了調整。比如,哈佛第二輪中國區(qū)的面試者,幾乎就沒有傳統(tǒng)咨詢投行的人,大批的互聯(lián)網BAT網易餓了么OFO還有做social impact等等。 這些變化都是作為申請人很難預知和應對的。

  今天,和大家談談我這些年一直想說的一個話題:MBA并不是唯一的出路。

  出路的問題要從當初為什么想讀MBA開始。我過去見過的申請人,讀書的動機大致有三類:

  新的可能性

  逃避事業(yè)和個人生活的瓶頸

  去跟另一半團聚

  有時候三種也是交織在一起的。

  1. 新的可能性

  所謂新的可能性,一般也都大多是指進入高大上的行業(yè)或者公司(頂級咨詢、投行等),進入收入好的熱門行業(yè), 或者做一點有趣的事情。

  如果你最終還是回到中國工作的話,坦白講在這三個方向上給MBA和非MBA的機會沒有想想中那么大的差別。投行,咨詢,投資機構越來越多再給行業(yè)里有經驗有能耐的人提供機會,比如麥肯錫直接招了百度出來的產品經理做咨詢顧問的。互聯(lián)網行業(yè)更加是不看重學歷背景,比較新興的比如內容行業(yè)或者娛樂行業(yè)更是誰行誰上。

  每年我在Workshop里看到的有1/5的學員放棄申請都是找到了post MBA的機會或者職位(比如四大的審計或者TS,有直接拿到fund of fund的offer的,直接進了某巨頭的戰(zhàn)投部的,然后第二年直接由公司出錢,老板推薦去讀一個在職MBA)。兩年讀書的時間都足夠在一個行業(yè)建功立業(yè)或者再上一兩層了。見過好多沒有讀MBA學員在新領域站穩(wěn)腳跟,然后找我來招聘MBA畢業(yè)生做下屬。

  和大家分享我見到的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。

  很多人的申請的想法是這么來的:一開始沒想申請,只是投了投簡歷,但是發(fā)現(xiàn)要么都是來自于同行、友商,想往高里夠的機會找人投過去,都是石沉大海。問了問推薦人或者獵頭,對方的反饋很多都是這個職位是招MBA的。聽多了就覺得也許自己應該讀個MBA,就更加qualify了。 再稍微了解了解MBA,看看MBA校友的朋友圈,就更加心生向往于是就做了要讀MBA的打算。

  其實,就是非常簡單的順藤摸瓜了一下,并沒有好好找過工作,好好追過某一個機會,直接就挑戰(zhàn)了最難的MBA申請。 然后有意思的是,反而是為了搞申請,硬著頭皮去擴展了人脈,弄清楚了自己擅長什么,掉過頭來解決了換工作的問題。。。

  2. 逃避事業(yè)和個人生活的瓶頸

  值得我們逃的東西挺多的。

  有的是要逃出不思進取或者Low逼的公司氛圍;有的是要逃出惡劣的市場環(huán)境;有的是要逃出不能被promote的尷尬境地;有的是要逃離父母的控制;有的是要逃去一個對“剩男”“剩女”更加友好的環(huán)境。哪怕不能一勞永逸,就讓我呼吸一下新鮮自由的空氣、感受一下全新的生活和文化,再次體會校園生活,也是好的呀。

  但是,如果逃不掉怎么辦呢? 我們不講大道理和雞湯。

  我在很多申請人身上看到的情況:當我們做了決定要“逃”的時候,精力都放在如何成功脫逃上頭了。但是,在真正思考“為什么需要逃”,“逃”究竟是要解決什么問題,這上面投入的精力是很少的。我們常見的理由類似于說公司管理很亂,下屬能力很差,很多都是我們自己沒有很好的從“明星員工”往管理者轉型。我們想的是我做了管理者就應該給我10個跟我一樣能干的人去打勝仗!

  但是,新晉管理者和新晉銷售都是一樣的,一般都是從最差的區(qū)域,最差的團隊開始的。對企業(yè)有價值的人,就是能把“老弱病殘”能組織起來干活的人。哪怕你讀了MBA早晚也是要上戰(zhàn)場的。并不是你聽教授講了幾堂課,認識了幾個外國同學你就突然戰(zhàn)斗力爆表了。而是你真正的理解了這個角色,接受了這個現(xiàn)實,不再矯情和憐惜自己了,并在這個情況下能夠做好的判斷,和有效的使用胡蘿卜加大棒等任何手段,把能用的人都推了上去最終做成了事情。

 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,這話說明白了一個特別樸實的道理:有能力消災、填坑,才能拿到高額回報。這個是逃不掉的。對于很多人來說,原地練習,比背著100萬的貸款和更多人的期待去練,要經濟實惠得多。

  個人生活的瓶頸則大部分都是逼婚。

  這是個巨大的話題,我們先說不能逃的點在哪里。就只說跟父母的溝通。其實大部分人做得就只有兩件事兒:要么順從、敷衍,要么反抗。 中間的溝通是很少去做的。因為我們自己可能就很少被溝通過,尊重過,但實際上嘗試和父母的真正溝通往往會讓這個局面有很大的改觀。我親眼看到我的同事在試圖做溝通,效果是驚人的,她通過真正去理解父母說什么,并且根據(jù)父母的情況把他們也帶入到自己的生活中,讓父母和自己一起有了和這個社會、時代的共振,雙方建立起來了越來越成熟穩(wěn)定的關系。

  也許,這些溝通不會改變父母仍然急切的希望你有個好歸宿的心,但是你把兩股對立的力量,變成了可以相互支持的力量。往大里說,也是鍛煉了一份強大的領導力出來。這才是為你有能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積累的真正實力。

  3. 跟另一半去團聚

  這是一個挺殘酷的事兒。讀MBA確實是一條很好的海外就業(yè)的道路,從而雙方可以團聚,這條路斷了,其他道路的難度只會更大。見到了很多學員異地戀的分分合合,有的因為能夠團聚而最終走到了一起,也有的因為遙遠的美好變成了日久生厭而分開。不過,選擇了異地戀本身就是選擇了一條更加艱辛的道路,因此選擇異地戀的同學也早就練出來了承受力,決斷力和包容力。這個本身已經是異地戀的禮物了。 跟另一半去團聚,也不應該成為MBA的最大原因。

  最后,不是為了安慰大家,我真的見到好多好多沒有讀MBA反而發(fā)展得更好的個案!

  M, 原來在投行過著光鮮和無聊的日子。申請到了MIT的MBA, 但陰差陽錯的加入了當時只有7個人的Uber中國團隊,就果斷拒了MIT。兩年的時間,成為了Uber中國的COO,后來出了書,成了中國共享經濟專家和投資人。詳情請看:《三個打開我人生的問題》

  J和G,都是當年被一堆商學院面試,但是一所都沒有錄取的人。2-3年的時間已經從小投行的VP做到是商行直投部總經理,在商學院招兵買馬了。

  其他還有很多類似案例,不一一列舉。

  原因是什么呢?除了市場變化和遇到風口等因素之外,我總結的共性因素是:

  沒有退路調動了一些人的主觀能動性。同一個人,分分鐘想逃走、天天抱怨懷才不遇,跟義無反顧、氣勢洶洶想抓住一個機會效果絕對是不同的。

  申請的過程讓一些人把自己要做什么,有什么條件,缺少什么給想清楚了。MBA與否就是個方式的問題。

  因此,MBA=成功,這樣的簡單等式,跟“因為沒有和他在一起,我的人生就不再幸福了”一樣都是不成立的,其實這兩者的關系都是復雜而動態(tài)的。我們最終要解決的還是:如何在復雜動態(tài)的社會里適應調整好自己,并能通過各種方式把自己打造和訓練地更強。在這個其中,MBA并不是唯一的出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