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......

說明: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(yù)約!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(yù)約
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(nèi)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(fù)。

導(dǎo)讀:管理者的有用功很多,一年也寫不完。今天就挑那些最有用的、卻最容易被大多數(shù)管理者忽略的事情。

       管理者的有用功很多,一年也寫不完。今天就挑那些最有用的、卻最容易被大多數(shù)管理者忽略的事情。

 

講具體技巧之前,我們先思考兩個問題:

 

一個員工做或不做一件事情,跟什么有關(guān)?

 

為什么你希望員工做的事情,他就是不做?

 

福格行為模型(BJ Fogg’s behavior model)是一個用來探尋行為原因的模型,它認為:要讓一個行為發(fā)生,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元素:動機、能力和觸發(fā)器。

 

也就是說,只有當一個人有足夠的動機,并且有能力去做到,而且有觸發(fā)器來提醒的時候,一個行為才最終可能發(fā)生。

 

這個模型對管理者來說,有莫大的價值。因為管理,說白了,就是驅(qū)動團隊達成目標。

 

要如何驅(qū)動員工呢?

 

有了這個模型,結(jié)論就很容易出來了,作為管理者,我們需要做的是: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,提升員工的工作能力,并且時刻提醒他應(yīng)該做什么事情。

 

不只是對個人管理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整個公司管理也是如此。對一個公司來說,要讓所有員工都齊心協(xié)力、一起完成公司的目標,無非是建立好三大系統(tǒng):動力系統(tǒng)、能力系統(tǒng)、角色系統(tǒng)。

 

動力系統(tǒng)對應(yīng)的就是公司的各類績效、激勵體系等等,解決員工的工作意愿問題;

 

能力系統(tǒng)就是公司的培訓和發(fā)展體系等等,解決員工的工作能力問題;

 

而角色系統(tǒng),則是公司的部門、崗位、職責等體系,解決員工對自己工作崗位的認識問題。如果你去看組織行為學方面的文章,多半都是在說這三件事情。

 

好了,有了這個共識,我現(xiàn)在來說說:哪三件事,是我認為管理者必須花最多時間去做的有用功

 

一、找意義

 

經(jīng)常有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CEO、五百強企業(yè)高管來問我:你給那么多企業(yè)做過咨詢,能不能告訴我,什么樣的激勵體系是最有效的?

 

其實很多時候,我們都搞錯了一件事,以為激勵體系是萬能的,以為世界上真的存在那么一個靈丹妙藥,用了它,所有員工就能自動為你好好工作了。

 

很不幸,我原先的公司在這個咨詢領(lǐng)域全球排名第一,在我8年多咨詢生涯里,見過世界上最先進的管理實踐,但我至今都不知道,有任何一家公司找到了這個千古難題的解藥。

 

核心在于:沒有人愿意為別人工作,我們都只為自己工作。

 

任何外部的激勵方式,都很難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行為。

 

We do what we have to do, so we can do what we want to do.(為了得到真正想要的東西,我們不得不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)——這大概是大部分人對于工作的態(tài)度。

 

但是,就如同我曾經(jīng)說過,如果我們把某件事情認為是討厭的(比如:學習和工作),為了其它目標(比如說謀生)才去做它,那我們是無法全情投入的。

 

而當今時代的工作,不像流水線操作工,是否全情投入結(jié)果都一樣,當今時代的工作是以腦力勞動為主,當你討厭某件事的時候,是很難有很大產(chǎn)出的。

 

并且,如果外部激勵用得太多,還會沖淡一個人的內(nèi)部動力。我曾經(jīng)幫一家快消公司設(shè)計過銷售激勵方案。在他們過去的激勵方案里,市場部每推出一個活動,需要銷售配合的,就會配上額外的激勵資源,給員工進行獎勵。

 

到了后來,某次公司給銷售員工提供培訓,竟然有員工問HR:我參加培訓,你們給獎金嗎?激勵制度濫用到讓所有人覺得:做任何事情都要給我錢,這時候的團隊激勵基本就形同虛設(shè)了。

 

 

 

再說一個正面例子。上周末我去杭州出差,半夜在酒店(為避免廣告嫌疑,先不提名字了)突發(fā)腸胃炎,疼得縮成一團,掙扎著打了酒店前臺電話,讓服務(wù)員幫我買胃藥,結(jié)果附近沒有24小時藥店。

 

當時有兩位值班服務(wù)生,女服務(wù)生就上來把我扶下去,讓那位男服務(wù)生把我送到醫(yī)院,幫我掛號、拿藥,帶我回酒店之后,男服務(wù)生很細心地交代女服務(wù)生說:剛才開了兩副藥,吞服的已經(jīng)吃了,你跟她一起上去,把沖服的藥也幫她泡好吧。然后,女服務(wù)生把我扶上去,幫我沖藥,還給我吃了一片燕麥餅干,說這個藥不能空腹喝。

 

另外,她沖藥的時候,一直幫我用兩個杯子左右倒,就為了盡快涼掉讓我可以喝下去。喝完之后,她跟我說:我?guī)湍惆逊块g延到明天2點退房,你明早可以多休息下。

 

等我第二天中午退房的時候,昨天的兩位服務(wù)生換班了,但前臺服務(wù)生聽我說了房號之后,馬上就說:您今天感覺好些了嗎?然后把之前給客人準備的礦泉水換掉,倒了杯溫水遞給我。

 

做咨詢這么多年,各大國際酒店集團的金卡、白金卡攢了不少,這是我第一次住酒店有家的感覺?;蛘呖鋸堻c說,家人也沒有他們想得那么周到。相比海底撈服務(wù)員在洗手間幫忙擰水龍頭和不斷鞠躬,少了很多刻意。

 

這些關(guān)心客人的細節(jié),他們的領(lǐng)導(dǎo)是很難知道的。如果只是獎金機制,我相信是激勵不出這樣的員工行為的。

 

對于管理來說,能用錢解決的問題,都不是問題。所以,錢不能少,但給了錢還真的不夠。

 

馬克斯韋伯曾經(jīng)說過: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網(wǎng)上的動物。讓員工找到“為自己工作”的意義,才是管理者最大的成功。

 

那么,如何讓員工找到意義感呢?意義來自于什么呢?在我看來,無外乎兩個方面:

 

1

幫助他人的意義

 

如果你的公司做的是一件改變和影響他人的事情,那么一定要讓你的員工知道,并且,可以在招聘的時候,有意篩選相同價值觀的人。

 

所以,我會經(jīng)常把用戶的故事和感謝分享給團隊,讓他們知道:自己正在做的事情,是可以真真切切改變很多人的。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,都在讓這個世界一點點變得更美好,都在給有理想的人帶去更多機會。

 

2

成就自己的意義

 

每個人都有“成為更好自己”的強烈欲望,而工作,是實現(xiàn)這個愿望的重要途徑之一。

 

然而,很多管理者并沒有能夠挖掘出,員工發(fā)展訴求跟他們工作之間的聯(lián)系,失去了用意義感來激勵員工的機會。

 

比如,一個年輕人,想要將來創(chuàng)業(yè),那么作為管理者,你需要花一些時間,幫他分析創(chuàng)業(yè)所需要的能力和資源,然后在工作中告訴他:這件事是在鍛煉他哪方面的能力,能夠幫他積累什么樣的創(chuàng)業(yè)資源。

 

只有真正了解你的員工,愿意放低自己、走進他們的內(nèi)心世界,才能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。

 

每個人都需要意義感,而管理者的有用功之一,就是去挖掘他們的意義感。

 

二、授之漁

 

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,這話大家都懂,然而做到的并不多,因為管理者和員工雙方,都沒有動力以及能力:

 

從員工角度來說,不愿意學“漁”。在工作中遇到難題,得到“魚”之后,可以很快拿到答案,是很有成就感的。比如你想寫份活動方案,領(lǐng)導(dǎo)手把手教你怎么寫,你按照他的思路來,一來省去無用功,二來感覺自己學到了。

 

但如果想要學習“漁”,就會面臨挫敗感,因為研究表明:我們的學習方式是從錯誤中學習。比如還是寫活動方案,如果領(lǐng)導(dǎo)讓你先去思考,大部分人會抓狂,一來想錯方向會被領(lǐng)導(dǎo)否定,二來覺得好幾個小時都在思考,卻沒有得出正確答案,非常挫敗。

 

按部就班地做自己舒適區(qū)以內(nèi)的事情,每天學到一點點經(jīng)驗,是很多人習慣的工作方式。但是,如果面臨一個之前沒經(jīng)歷過的挑戰(zhàn),員工就會有挫敗感,如果管理者沒有及時給予足夠的輔導(dǎo)和鼓勵,非常容易放棄。

 

而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,也不愿意“授漁”。因為一方面,現(xiàn)在員工的平均在職時間很短,很可能培養(yǎng)好了就走了。

 

另一方面,人的成長需要時間,比如最簡單的一個“說話條理清晰”,最快也得3個月見效,所以管理者沒有耐心。

 

最后,即便管理者愿意培養(yǎng)人,他也還需要承擔員工的試錯成本,因為自己把什么都安排好,一定是最穩(wěn)妥的,但是放手讓員工去鍛煉去成長,出了問題是要自己擔責任的。

 

還拿上面說的活動方案舉例,如果管理者讓員工先去思考一下,再給出自己的思路,雖然說這樣員工會有成長,但問題是,員工可能不領(lǐng)情,而且你教一下教不會,還會弄得心情很煩躁。

 

另外,還得時刻提心吊膽,準備在最后時刻自己頂上。最后如果真的延誤事情,被自己的大老板批一頓,還得當替罪羊。一段時間之后,員工真的成長了吧,最后還離你而去了。

 

似乎任何角度來看,“授漁”這件事對管理者來說,都是個賠本買賣。

 

但是,為什么我覺得還要做呢?道理也很簡單:資源最優(yōu)配置。

 

經(jīng)濟學里有個概念叫比較優(yōu)勢,意思是:一個生產(chǎn)者以低于另一個生產(chǎn)者的機會成本生產(chǎn)一種物品的行為。

 

聽起來有點復(fù)雜,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:假如你是管理者,帶領(lǐng)1個下屬,你的管理和決策能力打9分,下屬是5分;你的執(zhí)行能力打8分,下屬是6分。

 

這時候你們要怎么合作呢?

 

按理來說,你自己樣樣都強,一個人工作的時候,效率是最高的。但我們知道這不可能,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,你在一件事情上花費了很多精力,另一件事情上勢必會減少,所以你不得不分工。

 

那怎么分呢?

 

你去做更有比較優(yōu)勢的事情——管理和決策,因為你雖然執(zhí)行能力也比他強2分,但是管理和決策能力卻比他強4分。如果把你的時間花在執(zhí)行上面,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管理和決策的事情了,機會成本非常高。

 

所以,從兩個人的團體利益最大化來說,這種分配方式是最優(yōu)的。

 

所以,對于管理者來說,團隊效率最大化的資源配置方式是:讓員工的能力不斷增強,能夠做更多的事情,然后管理者去做更高端(更有比較優(yōu)勢)的事情。

 

但很多管理者并不能明白這一點,所以很多公司最后都出現(xiàn)了一個神奇的現(xiàn)象:高層做著中層的管理工作,中層做著基層的執(zhí)行工作,然后基層員工每天無事可做,都在討論公司戰(zhàn)略。

 

所以,不要從某個任務(wù)、某個星期這樣的短期利益看問題,管理者只有對員工授之“漁”,整個團隊的資源才能更有序、高效地配置。

 

而這時候,每個作為個體的人,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,發(fā)揮的能力也是最大化的。

 

三、劃重點

 

如果你去問一個職場人:你現(xiàn)在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?

 

八成他會跟你說:怎么跟老板相處。

 

管理者跟員工,雖然最終的大目標一致,但在很多問題上,立場是不同的,這種矛盾是天然存在的。

 

原因很簡單,管理者看到的信息,跟員工看到的信息是不一樣的。

 

作為管理者,你接觸的是戰(zhàn)略、方向、行業(yè)、公司,你有機會跟CEO(或者你本身就是CEO)討論重要決策。但員工不一樣,他們每天接觸的就是自己部門的同事,層級都差不多,他們沒機會參與重大決策,看不到全貌。

 

這種信息不對稱,會造成什么問題呢?很簡單,看下面這張圖:

 

 

 

如果你只看鏡頭里面的圖像,會發(fā)現(xiàn)是左邊的人想要傷害右邊的人。但鏡頭里面的圖像只是截取,只反映了畫面圓圈的那部分。如果你能夠看到全部視角,才會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事實恰恰相反。

 

這就是造成管理者和員工之間天然矛盾的原因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,導(dǎo)致看到的畫面不同,而且誰都認為自己親眼看到的是對的。

 

所以,管理者覺得員工為什么不理解我,員工又覺得你們領(lǐng)導(dǎo)是傻X。我們?nèi)タ垂娞栁恼拢芏喽际枪芾碚吡R年輕人不夠踏實、員工罵自己的老板極品,都能引來共鳴。

 

無他,信息不對稱而已。

 

另外,如果只是信息不對稱也就罷了,管理者可以更多地跟員工解釋和溝通。但問題的關(guān)鍵是,不只是信息不對稱,而且管理者還意識不到這種信息不對稱。所以,最可怕的不是不知道,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。

 

因為,管理層常常會覺得:這么簡單的事情,為什么跟你就說不清楚呢?有這么多問題,為什么你就沒看到呢?

 

為什么管理者意識不到這種信息不對稱呢?

 

《黏性》這本書提出了“知識的詛咒”概念:當一個人知道一件事后,他就無法想象自己是不知道這件事的。

 

舉個簡單的例子,你耳邊聽一首歌,比如《祝你生日快樂》,一邊聽一邊通過敲桌子,把這首歌表現(xiàn)出來,讓你的同伴猜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即便是如此簡單的歌,他也猜不出來。

 

你會很著急,覺得:這么明顯,為什么聽不出來?實際上,你跟他之間就是信息不對稱的,你聽到了歌,而對方聽不到,所以你無法想象對方聽不到的場景。

 

所以同樣的道理,管理者知道了全部信息,他就無法想象員工不知道這些信息的狀態(tài)。

 

那么,既然我們知道了:管理者跟員工之間存在不對稱,而且管理者很難意識到這種不對稱,導(dǎo)致雙方合作溝通存在困難。接下來,我們就知道該怎么做了。

 

那就是:不斷給員工劃重點,避免他們跑偏。即便你覺得那是員工理所當然應(yīng)該知道的,也仍然要不斷強調(diào),因為他們很可能就是不知道。

 

劃重點的內(nèi)容包括兩個:

 

1

員工所處職位的工作目標

 

如果你問一個員工,“你認為自己的職位,對公司的價值在什么方面”,大部分人是說不出來的。這并非員工的問題,而是管理者的問題。這一點不明確,就會出現(xiàn)雙方的分歧。

 

比如說,我曾經(jīng)見過一家公司,CEO認為,人力資源部門應(yīng)當作為輔助服務(wù)部門,響應(yīng)業(yè)務(wù)部門的招聘、培訓等等需求。

 

但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卻認為,人力資源部門應(yīng)當作為監(jiān)督指導(dǎo)部門,捍衛(wèi)公司的文化和價值觀。所以每做一件事,雙方都會出現(xiàn)巨大的分歧。

 

但CEO跟人力資源負責人雙方從未溝通過這一工作目標,因為他們都根據(jù)自己過往的工作經(jīng)驗,覺得這個工作目標和定位非常理所當然。

 

2

近期該員工的工作重點

 

公司和團隊的工作重點,是隨著發(fā)展狀況而變化的,但從員工的角度,他們專注于自己的工作,很少能夠感知到這種變化,所以,需要管理者時刻提醒他們。

 

比如說,我之前跟一個做銷售的學員聊,他提到自己開拓了不少客戶,但是老板不領(lǐng)情,非常苦惱。后來我指導(dǎo)他去跟老板溝通,之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公司的重點根本不在他開拓的那個行業(yè)身上,只是老板沒能及時跟他溝通,以為他是知道的。

 

只有不斷劃重點,才能減少管理者和員工雙方的信息不對稱。

 

當然,劃重點的方式就很多了,比如通過晨會、定期面談、績效管理工具等等。

 

我們自己公司,每周一早上會有一個晨會,其中一個議程就是:每個人把自己這周的工作說一下。

 

這個方法,一方面能夠讓員工學會計劃自己一周的工作內(nèi)容,不會變成“應(yīng)激式”工作;另一方面,在此過程中,如果有員工的工作在我看來不是重點,我就會指出來,幫他糾偏,這樣才能確保整個團隊的資源是花在刀刃上的。

 

三點有用功說完了,我總結(jié)一下,作為管理者,最重要卻最容易被忽略的事情是:

 

1)找意義,即幫助員工找到工作中的意義感,讓他能夠?qū)⒐ぷ髋c自己的人生結(jié)合起來;

 

2)授之漁,不要在乎一時的效率,而要從整個團隊的效率最大化角度考慮問題,花些時間去培養(yǎng)那些可培養(yǎng)的員工;

 

3)劃重點,員工跟管理者之間是存在巨大信息不對稱的,所以需要不斷強調(diào)那些你覺得理所當然的工作重點,才能確保資源被合理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