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......

說明: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!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
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(nèi)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。

導讀:呆伯特的卡通中有不少拿開會打趣的橋段——會議令人身心俱疲,我們都感同身受。但除了精神上的煎熬外,這種痛苦還對公司和團隊的業(yè)績有所影響。

        呆伯特的卡通中有不少拿開會打趣的橋段——會議令人身心俱疲,我們都感同身受。但除了精神上的煎熬外,這種痛苦還對公司和團隊的業(yè)績有所影響。

 

我們采訪了數(shù)百位來自高科技行業(yè)、零售業(yè)、醫(yī)藥行業(yè)及咨詢業(yè)的高管,許多人承認他們快被會議淹沒了。正式的、非正式的、傳統(tǒng)的、新式的、面對面的或者遠程的。其中一位高管說:“我整整一周都感覺透不過氣來。”另一位告訴我們,在一場馬拉松式的員工會議中,她為了不讓自己喊出聲,用鉛筆猛扎大腿。

 

這些抱怨并非空穴來風。研究顯示,過去50年間,會議的時間不斷延長,頻次增加?,F(xiàn)在的高管平均每周有近23個小時在開會,還不包括日程安排之外的臨時會議,而在20世紀60年代,這一時間還不到10小時。

 

這個問題已經(jīng)被大書特書,但現(xiàn)有的解決方法卻不成體系——建立更清晰的日程表、站著開會、指派別人替你開會等等。我們在研究和咨詢中發(fā)現(xiàn),真正的改進需要系統(tǒng)化的革新,因為會議會影響員工協(xié)作和完成工作的方式。

 

但是,很少有人考慮過這種層面的改革。我們在研究為什么人們會忍受這種對時間和精神的雙重損耗時,驚訝地發(fā)現(xiàn):那些最為痛恨并恐懼會議的人,認為會議是“必要之惡”,有時他們甚至抱有極大的熱情在為其辯護。下面這段話摘自一位醫(yī)藥行業(yè)高管的企業(yè)日志:

 

“我認為公司沒完沒了的會議,是我們?yōu)榱藸I造包羅萬象的學習環(huán)境,所必須支付的“文化稅”……對此我沒有意見。如果不開會的代價是決策獨裁,組織各層面的低參與度,大家無法溝通互動、達成統(tǒng)一,那還是讓我開更多的會吧!

 

當然,會議對于實現(xiàn)協(xié)作、創(chuàng)新和創(chuàng)造力都至關重要。在會議上,員工可以交換信息,培養(yǎng)感情。這都是實際的好處。但既然大家都不喜歡沒完沒了的會議,為什么還有人為冗余的會議搖旗吶喊?

 

那是因為高管希望成為好士兵。當他們?yōu)闀h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和幸福感時,他們認為這么做是為公司好,卻忽略了組織為此付出的代價。他們沒有看到這件事對生產(chǎn)率、公司關注的焦點和參與度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
 

好消息是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改變團隊和公司開會的方式是可能的。我們會在本文詳細介紹具體做法,共分為5步,此外公司還須提前做一個診斷。結果往往很戲劇化,遠遠超出了會議室的范圍。

 

診斷組織潛在的開會問題

 

如果在安排和組織會議時,不考慮會議對團隊及個人工作的影響,就會出現(xiàn)問題。團隊默認,要為了會議犧牲集體或個人需要。如果能平衡這些需求當然最好,但幾乎沒有公司能做到。在近期調研中,我們收集了來自不同行業(yè)的200名高管的答案,只有17%稱,他們的會議無論對團隊還是個人來說都卓有成效。其他人的回答可以歸為以下幾類情況:

 

浪費團隊時間

 

某些機構會議數(shù)量較少,但是組織得不好。結果,雖然個人有足夠時間獨自完成工作并進行深入思考,但由于會議低效,團隊的生產(chǎn)率和協(xié)作受到削弱。在我們的樣本中,有16%的高管說,自己公司的情況就是這樣。

 

我們研究的一家全球電子商務公司,每周只開1-2次會,但員工仍然覺得浪費時間,原因如下:首先,會議的時間和地點總在最后一分鐘變動,很多來開會的人沒有任何準備,或者干脆不來。

 

第二,會議目的不明或討論的內(nèi)容已經(jīng)反復溝通過,開會就是隨意批準一下這些安排。第三,當業(yè)務出現(xiàn)新問題,下一步怎么做往往不清楚,導致會議結束后同事間需要更多時間單獨溝通。一位軟件開發(fā)員告訴我們,即使收獲為零,他也會按時開會,因為管理者和其他同事希望他去。作為權宜之計,他常常在會議上偷偷做自己的事情。短期看,這種方式似乎無害,很好地保持了個體的工作效率,但長遠來看,卻會損害集團效率和同事間的感情。如果員工在會議上不參與討論,不在乎其他人說的話,召開會議就毫無益處,而且是在浪費所有人的時間。

 

浪費個人時間

 

有時,會議的質量相對較高,因此從技術上看是對團隊時間的善加利用,但因為過多的會議占用了個人工作時間,導致每個人的時間變得零散,糟糕的日程安排影響了關鍵的深度思考。在我們的調研中,13%的高管說,他們所在的機構難以解決這個問題。

 

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:一家私人股本公司在開會方面有嚴格的規(guī)章制度。每次會議,都要提前給大家發(fā)送需要準備的內(nèi)容,制定清晰的目標,會議時間根據(jù)議程嚴格控制。團隊最新情況匯報和決策都得以高效執(zhí)行。但是,隨著公司日漸壯大,每周固定的會議越來越多。盡管會議進行得很順利,但大量的會議打亂了大家的工作安排,占用了員工關鍵的個人工作時間,例如尋找新機會,和公司旗下或欲收購的企業(yè)管理者加深關系等。

 

這家公司的例子告訴我們,過多的會議會迫使員工犧牲獨立工作的時間。有時,他們被迫放棄這些工作或敷衍了事。但是在更多情況下,大家都不得不利用私人時間將這些工作補上。長此以往,員工感到身心俱疲,離開公司——這點在研究和實踐中都得到了印證,是組織和個人都不想看到的巨大代價。

 

浪費個人和集體時間

 

我們研究中的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不承受會議的三重打擊:1.太過頻繁;2.時間安排不當;3.進行得不順利,結果影響了效率、協(xié)作和團隊及個人幸福感。這是最糟糕的情況,但不幸的是,這也是最普遍的現(xiàn)象。研究中54%的受訪者都將自己參與的會議歸入這一類。

 

一家制藥公司的管理者稱,她每隔一周就要參加1-2小時的“市場準備”會議。因為組織者很想讓她參加,聲稱每個人的貢獻都非常有價值。但是,團隊常常提前給大家群發(fā)幻燈片,然后在會議上瀏覽這些幻燈片。這位管理者問她的團隊也問自己:“為什么你讓每個部門小組必須派人參加這個會議,但只是在會上讓大家看早就收到的幻燈片?”她的團隊成員對此深表同情,都說自己也參加了很多浪費時間的會議,導致一天沒有多少時間去做“真正的工作”。在這種情況下,個人和集體的時間都被無情浪費了。

 

5步逃脫會議低效陷阱

 

不幸的是,個人無法解決這些問題。你肯定無數(shù)次想要從日程表上減少會議數(shù)量,但是鮮有成功。因為安排和執(zhí)行會議的過程涉及太多人,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集體的努力。

 

但是,通過結構性調整,分析并改變你所在團隊或部門的會議模式,能夠帶來顯著改變。我們看到,很多團隊通過共同努力,遵循以下5個步驟,成功逃脫會議陷阱。

 

 

向每個人征求意見

 

為了對會議造成的影響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,公司首先要通過調研或面談搜集個人數(shù)據(jù)和每個人的感受。這能夠幫助你更好地估計問題:你能看到平靜的表面下有多少暗涌的不滿,也能知道有多少工作因此無法完成。

 

整體解讀數(shù)據(jù)

 

接下來,關鍵是團隊要聚在一起,解讀大家的反饋,分析什么有效、什么無效。針對調研和面談得到的結果,大家必須開誠布公、不帶感情色彩地進行討論。為了讓談話保持建設性,可以安排一個中立的調節(jié)角色。但是,如果將數(shù)據(jù)解讀的工作交給外部的咨詢顧問,或者團隊中的一小部分人,將會導致失敗。你需要全體成員的貢獻和分析,才能贏得最廣泛的理解,并獲得信心,繼續(xù)接下來的幾步。

 

例如,在一家金融管理咨詢公司,通過調查性面談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頻繁的會議打亂了大家的日程安排,只有被切割成2-3小時的獨立工作時間用于深度思考。由于沒有足夠的安靜時間集中精力,顧問感到他們的創(chuàng)造性和生產(chǎn)力幾近枯竭。這個發(fā)現(xiàn)對那些只顧著安排會議卻不管其影響的管理者敲響了警鐘。

 

集體和個人目標達成一致

 

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集體主張如果能給個人帶來利益,能夠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。例如,你可以每周指定一段時間,讓大家專注于個人工作,可以在家,也可以在辦公室。給予員工這樣的靈活性和自由度,能讓他們適當放松,并有動力遵守公司的安排。留出一些“零會議日”,以便讓整個團隊重新評估在這個時段開會的價值,以及究竟哪些人必須來參加。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總的來說團隊的會議數(shù)量因此減少了,參會人數(shù)也減少了。每個人日程安排中多出來的“空白時間”增加了個人的效率,也減少了對個人時間的浪費。

 

下面是一家科技咨詢公司所做的示范:該公司在美國和印度都有辦公室,因此每天都要進行一次跨時區(qū)會議——為了適應12.5小時的時差,會議有時選在大清早,有時是半夜。超長的工作時間讓兩邊的同事都感到壓力和勞累:他們或需要一大早起來打電話,或錯過和家人的晚餐,或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。團隊從成員處搜集到調研數(shù)據(jù)后,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調整了開會的方式:每人每周可以有一天不參加跨時區(qū)會議。

 

為了確保信息交換順利進行,團隊成員必須想辦法互相幫助,讓每個人都能了解最新情況。這樣一來,大家都有了休息時間,團隊也能共享更多知識,變得更多樣化。而且,大家對同事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,可以為客戶提供整合性更強的服務。

 

設立里程碑,監(jiān)控進展

 

正如一切尋求改變的行為一樣,這種方式也需要不斷評估和討論具體可量化的進展。一點點具體的成功都可以鼓勵大家繼續(xù),而小的失誤則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并糾正錯誤。例如,在一家電子商務公司,一支由來自美國和中國的30名員工組成的團隊告訴我們,他們每周的全體大會令人痛苦。參與者往往不是在打電話就是在用電腦。因為會議不停被打斷,講話的人必須重復說過的內(nèi)容,導致會議時間冗長,而且低效。為了解決這些問題,團隊決定設立一個簡單易行的目標:會議上不允許使用自帶電子設備。

 

一開始,部分不滿的工程師和團隊領導表示抗拒,覺得自己有權使用各種設備,特別是在會議變得無聊或轉向與他們無關的話題時。在剛開始執(zhí)行這個提議時,友善的提醒(伙計,別用電子設備啦!)是很有必要的。但過一段時間后,新規(guī)范被大家接受,管理者下意識看手機時,會意識到這么做不對。

 

團隊開始看到實驗的好處,會議變得更有成效,員工參與度提高。一位工程師說,“無電子設備的規(guī)定太棒了!現(xiàn)在大家參與會議時精力更集中,效率更高了。”另一位團隊成員則帶著筆記本記錄會議上的想法,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玩手機游戲。這個小勝利為之后建立新的規(guī)范打下基礎,例如更認真地提前準備好會議所需材料,控制會議時間,盡量簡短,最后重新制定會議節(jié)奏,盡量配合所有成員的日程表。

 

定期進行團隊匯報

 

最后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關鍵是要更頻繁地定期公開評估大家對會議的感受,以及對工作流程的看法。挫敗感、憎恨甚至絕望的感覺都是重蹈覆轍的信號。改變規(guī)章制度和行為需要時間,企業(yè)要想保持住勢頭,需要對情況持續(xù)關注,并不斷和員工進行溝通。

 

一家醫(yī)藥公司采用我們的方法,在全球醫(yī)藥事務部門建立了兩個定期的“脈搏檢查”,用來檢測一項名為“零會議日”的試驗進程:一項是全部門檢查,一項是內(nèi)部小組檢查。每次開始檢查的時候,參與者都要回答4個問題:“你感覺如何?”“你認為自己的時間花的有價值嗎?”“你在團隊中工作情況如何?”“這種情況可持續(xù)嗎?”

 

這些問題的答案會引發(fā)大量討論,討論內(nèi)容充滿情緒、戰(zhàn)略和戰(zhàn)術。最初的談話聚焦在會議問題上,但是慢慢地開始過渡到團隊成員的工作方式和手段,以及用什么方式和其他人溝通。一位管理者說,“這些會議讓大家敞開心扉,特別是在管理者面前……這讓我印象深刻。脈搏檢查也富有洞見,讓我看清現(xiàn)實,讓問題浮出水面,帶來更多跨領域的個人發(fā)展和團隊合作。聽上去一個小小的實驗不可能帶來這樣的結果,但是它的確產(chǎn)生了遠超最初目標的深遠影響。”

 

我們建議,先嘗試每周進行簡單的檢查,持續(xù)幾個月,直到新規(guī)則、流程和態(tài)度深入人心,之后每隔幾周進行一次。無論脈搏檢查的頻率如何,大家都應該定期進行結構性討論,表達自己的挫折,讓問題浮出水面,改進團隊合作的方式。

 

我們提到的每一步都需要領導者的支持,這點很關鍵,但是并不一定需要C級高管的支持。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只要團隊領導有權鼓勵大家提出意見,承擔一定風險,允許犯錯,探索新的合作方式,團隊就能改變開會方式。

 

會議不一定是陷阱,也可以為企業(yè)帶來改變。這5步能幫助企業(yè)改善生產(chǎn)力、溝通和團隊整體的工作,更不用說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提升了。最終,我們能夠讓會議變得更好,進而更好地完成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