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......

說明: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(yù)約!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(yù)約
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(nèi)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(fù)。

導(dǎo)讀:我們不厭其煩地刷微博、刷朋友圈、刷新聞、刷熱點,大腦不斷地受到高頻率的新異刺激,一次次獲得滿足,久而久之,習慣,成癮。而當我們想要專注地看一本書,閱讀一篇深度長文時,放下手機就成了難熬的『戒癮』,當戒癮不成,對于結(jié)果的高期望,自然就給我們帶來了焦慮和不安。

我們用來判斷滿足感的,不是客觀現(xiàn)實,而是客觀現(xiàn)實與期望的差距。

 

哪怕你工作非常努力了,只要你沒有達到別人的期望,或者跟期望不在同一個方向,你做得再多也沒有意義。

 

最近,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:如何才能摧毀一個人?

 

有一個回答,很有意思。它說:無條件給他許多東西,然后再全部收回。

 

這個回答很妙。因為,它涉及到人性深層的一個機制。

 

01

 

講一個故事。

 

前陣子,有個朋友來咨詢我。他拿到兩個 offer,A 公司是他心儀已久的公司,但只能給 16k;B 公司相對不太喜歡,但可以開到 20k。

 

他倒不怎么考慮去 B 公司,主要苦惱的是:應(yīng)不應(yīng)該跟 A 公司提提,把薪酬再往上加點。

 

我問他:你是想在 A 公司長期做下去,還是做一陣子就走?

 

他說:當然是長期做下去。

 

我問:如果沒有 B 公司的 Offer,你會不會接受 A 公司 16k 的條件?

 

他說:其實也可以,但現(xiàn)在這樣,總覺得心里有點疙瘩。其實我之前跟用人部門的老大稍微提過,他說,這個是規(guī)定死的,比較困難,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,我可以盡力幫你向總部申請。

 

其實,有了這些條件,答案已經(jīng)很明顯了。

 

我告訴他:你最好的策略,是接受 16k 的條件,去 A 公司上班。但與此同時,跟老大約定好:如果業(yè)績出色,在公司規(guī)定的范圍內(nèi),你希望能優(yōu)先得到調(diào)薪的機會。

 

為什么呢?

 

非常簡單:如果他堅持要 20k 的薪水,那就需要部門老大走一個「非常規(guī)」的流程,相當于欠了一個人情。

 

這會導(dǎo)致什么結(jié)果呢?部門老大對他的期望,會調(diào)得非常高。

 

老大會覺得:你是我辛辛苦苦招進來的,我甚至還為了你跟上面溝通了半天,你不做得出色一點,對得起我嗎?

 

在這種情況下,做得好,是理所應(yīng)當;做得不好,會被放大。他的工作壓力將非常大。

 

反之,如果他接受 16k 的條件,老大多多少少對他會有一點虧欠感。

 

也就是說,假設(shè)他的成績是 100 分,在前后兩種情景中,前者的要求是 120 分,后者的要求,是 80 分 —— 孰優(yōu)孰劣,一目了然。

 

長期來看,部門老大對他的滿意程度,以及他上升的空間和潛力,絕對大于每個月 4k 的收益。

 

簡而言之:你能否滿足別人的期望,比你實際上做了多少事情,重要得多得多。

 

工作,學習,人際交往,概莫能外。

 

02

 

這就是我想說的:

 

人,永遠都是非理性的。

 

我們用來判斷滿足感的,不是客觀現(xiàn)實,而是客觀現(xiàn)實與期望的差距。

 

哪怕你工作非常努力了,只要你沒有達到別人的期望,或者跟期望不在同一個方向,你做得再多也沒有意義。

 

這一點,對于我們自己,也是一樣的。無論實際境況如何,只要它低于我們的期望,我們都會感到不滿足。

 

所以,當你的期望,被自己或外界,調(diào)到高水平時,你就要注意了。

 

因為高水平的期望,往往伴隨而來的,都是強烈的挫敗感和失落。

 

03

 

2010年,時代周刊刊出過一篇文章,報道了經(jīng)濟學家 Roland Fryer 的一項實驗結(jié)果。

 

Fryer 教授在基金會的支持下,花費 630 萬美元,針對 18000 多名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,制定了一個「獎勵計劃」。

 

他規(guī)定:參與計劃的學生,如果每次測驗成績優(yōu)秀,可以得到 20 - 50 不等的美元獎勵。

 

按照這個計劃,最頂尖的學生,一年累積下來,可以得到 2000 美元的獎金。

 

結(jié)果是什么呢?幾乎所有參加實驗的學生,學習熱情和態(tài)度都有了明顯改善,其中部分學生的成績更是進步明顯。結(jié)果似乎非常光明。

 

但是,當實驗結(jié)束之后,后續(xù)的跟蹤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學生的學習熱情急劇降低,甚至跌破了實驗前的水平,出現(xiàn)了缺勤、厭學、成績下滑等等現(xiàn)象。一項旨在提高學生能力的計劃,竟然造成了反效果。

 

為什么會這樣呢?

 

答案非常簡單。在這個實驗中,長期以來的金錢激勵,已經(jīng)把這些學生的期望拉得非常高。他們建立起了一個回路:考試成績好,就能得到獎金。

 

而當這個回路被打破,他們所面臨的,就是跌入深淵的失望。

 

這種失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,要遠高于激勵所帶來的正面情緒。

 

這就是「期望」的力量。

 

很多人會說:這有什么大不了的?取消獎金激勵,無非就是回到之前的情況罷了。你實際上相當于掙了好幾百美金。

 

但當你身處其中的時候,你是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思維的。

 

為什么呢?

 

因為,我們的大腦,具有一定程度的「可塑性」。也就是說,長期激活「獎賞回路」,會改變我們大腦的部分結(jié)構(gòu),使它被調(diào)整到「高水平期望」的狀態(tài),從而產(chǎn)生「戒斷癥狀」。

 

是的,你一定看出來了,這本質(zhì)上,就是成癮的機制。

 

04

 

我們的大腦有兩個部位,一個叫做「前額葉皮質(zhì)」,負責決策;另一個叫做「腹側(cè)紋狀體」,負責激勵。

 

當我們作出有益選擇的時候,腹側(cè)紋狀體釋放多巴胺,提高我們對情緒的感受能力,使我們感受到興奮,從而推動「前額葉皮質(zhì)」繼續(xù)作出相同決策,對行為產(chǎn)生正反饋。

 

這就是一個「獎賞回路」的過程。

 

Kuss 和 Griffiths 在2012 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:成癮性藥物,會阻塞多巴胺受體,使它接收不到多巴胺,從而刺激大腦大量分泌多巴胺。這些多余的多巴胺聚集在神經(jīng)突觸間,會導(dǎo)致神經(jīng)細胞處于高度興奮的狀態(tài)。

 

長期重復(fù)這個過程,神經(jīng)細胞就會適應(yīng)這種狀態(tài)。一旦停止攝入藥物,神經(jīng)細胞適應(yīng)不了低水平狀態(tài),就會產(chǎn)生強烈的戒斷反應(yīng)。

 

也就是說,通過劇烈的刺激和獎賞,我們的大腦,會被我們一步步推到「高水平」的期望狀態(tài)。

 

一旦我們滿足不了它,就會帶來強烈的失落感和痛苦。

 

這種痛苦是難以忍受、難以控制的。因為這個時候,是我們的大腦失去了控制。

 

不僅僅是成癮性藥物,包括游戲,信息,乃至一些行為,都可能具備成癮性,將大腦的期望水平拉高。

 

2011 年 和 2014 年的兩個實驗,分別都證實了:與不玩游戲的人相比,經(jīng)常玩游戲的人,腹側(cè)紋狀體灰質(zhì)更多、對血氧的需求也更旺盛。簡而言之,跟藥物成癮的人大腦結(jié)構(gòu)是相似的。

 

信息也是一樣的。

 

在刷微博、朋友圈和新聞的過程中,我們的大腦不斷受到新異刺激,一次次獲得滿足感,久而久之,就會導(dǎo)致「行為成癮」。

 

當我們離開手機,同樣會引起「戒斷反應(yīng)」的作用。

 

所以,我們習慣了什么呢?買大量的書,卻一本都不去讀;刷大量的信息,卻完全不去思考;我們越來越讀不進深度內(nèi)容,看不下去長文章。

 

原因就在于,大腦已經(jīng)習慣了高頻、強烈的刺激,期望水平被我們?nèi)藶榈卣{(diào)得太高。

 

我們再也坐不住了。

 

05

 

更進一步思考,為什么我們會習慣于通過游戲、綜藝、信息,來不斷獲取刺激,強化自己的獎賞回路呢?

 

最主要的原因,是來自現(xiàn)實世界的壓力。

 

媒體和自媒體們,不斷渲染著金錢、財富、階層、世俗的成功,不斷地制造出一個個逆襲和階層躍遷的例子,不遺余力地為我們描繪一個理想世界:

 

有房有車,有流動資金,每年2次出國游,孩子必須留學,最好藤校,財務(wù)自由,這才是成功人士的標準。

 

—— 按照最新的說法,這好像已經(jīng)降低到「中產(chǎn)階級」的標準了。

 

但實際上呢?

 

國內(nèi)有一個調(diào)查,叫做中國綜合社會調(diào)查(CGSS),給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結(jié)果。

 

如下圖:橫軸表示「受訪者實際所處的社會階層」(按收入劃分),縱軸表示「受訪者認為自己所處的階層」。藍色表示低估,紅色表示高估,黃色表示估計正確。

 

直接報結(jié)論吧:估計正確的人只有10%,高估的人是30%,低估的人達到了60%。

 

也就是說,在全國范圍內(nèi),有60%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,實際上他們的境況,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。

 

所以,很多人說,我們?nèi)缃穸蓟钤谝粋€「中產(chǎn)階級焦慮」的社會中 —— 低于中產(chǎn)階級的人,焦慮著想要擠進中產(chǎn)階級;位于中產(chǎn)階級的人,又擔心自己階級跌落。

 

這種焦慮,是誰給予的呢?其實,都來自于我們外界。

 

外界的壓力,把我們的期望無限制拉高。對比著媒體為我們塑造的「生活標準」,再看回自己的現(xiàn)狀,焦慮便無法抑制地產(chǎn)生。

 

努力卻看不到終點,投入?yún)s始終沒有回報,而目標還遙遙無期 —— 在這種情況下,選擇用各種刺激去給予大腦興奮感,就成了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。

 

但這樣的做法,只會一步步,把路走得更窄。

 

而這一切本都是可以避免的。

 

06

 

那么,如何才能緩解焦慮,管理好自己的期望水平呢?

 

下面幾個方法,可以參考。

 

1. 避開外界為你營造的「懶人收益」。

 

這個時代,媒體和商家們,喜歡做一個事情:千方百計地幫你節(jié)省時間和認知成本。

 

他們希望你躺下去,舒舒服服,不動腦,用各種學習和進步的幻覺,來為你營造滿足感 —— 同時,拿走你的一點錢。

 

對有些人來說,這是一個好事,但我會有意識地保持審慎。

 

因為,我知道,有些狀態(tài),你一旦陷進去了,也許就再也出不來。

 

與其喝醉,不如滴酒不沾。

 

保持清醒的頭腦,保持高效的行動力,保持對事物的探尋和思考,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思維。

 

2. 將獎賞和行為綁定,而非結(jié)果

 

我做任何一個項目,其實首要考慮的,不是結(jié)果。而是在這個項目的過程中,我需要做些什么,可能獲得些什么。

 

簡而言之,就是經(jīng)驗導(dǎo)向。

 

如果我覺得一個項目,對我的能力和經(jīng)驗有幫助,哪怕它的結(jié)果不樂觀,我也會去嘗試。這樣一來,我就將注意力,從結(jié)果,轉(zhuǎn)移到了過程。

 

在這個過程中,我會關(guān)注自己的行為,獲取反饋,并從中學習,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獎勵。這樣,就可以把對于結(jié)果的期望,壓制在一個比較平衡的水平。

 

就算得不到理想的結(jié)果,也不至于沮喪。

 

3. 摒棄「有付出必有回報」的因果思維

 

記不清有多少人,跟我訴苦過:我很努力,也很勤奮,但總是得不到應(yīng)有的回報,怎么辦?

 

實際上,回報跟付出,本來就不存在線性關(guān)系。并不是努力一定會有所得 —— 它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。

 

如果保持著這種思維,你就會在每一次的「付出」時,不斷地累積期望。期望累積得越高,所帶來的負面結(jié)果,也就越強烈。

 

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?把你的行為,當做一顆種子。你種下它,給它提供陽光、土壤和水分,等待外界條件合適的時候,自然地萌生出來。

 

能長出來,自然很好;長不出來,也不要緊,你已經(jīng)盡你所能。

 

這樣,對于結(jié)果的期望、焦慮和煩惱,也就將不復(fù)存在。